(唐思鲁)1982年8月,我从杭州体育场路中学校长岗位借调到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工作,不久就听到了关于“十八棵青松”的传说,但一直不清楚“十八棵青松”到底是哪些人。2012年3月我退休后,就想到应该让建校初创时期的“十八棵青松”名传于后。为此,我着手进行了解。

  2013年10月16日,在我提议并召集的建校初期老同志一年一度的聚会活动中,专题开展了关于“十八棵青松”具体人选的调查。经到会同志的回忆,厘清了“十八棵青松”的由来:1982年新年之际,杭工专的教职工举行“迎新年”活动,在回顾一年的工作后,鉴于当时(1981年秋季)学校没有招生,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岑遥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在克服困难中前进。他环顾会场,到会者一共18人,他感慨地说:“我们是十八罗汉办学。”会后,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就像是当年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的“十八棵青松”。之后,“十八棵青松”就口口相传。我们这次聚会确定了“十八棵青松”的具体人选:岑遥、赵大中、郑再荣、顾荣生、邢志伟、王若民、吴官熙、王友干、马振邦、杜年珍、张世奎、张缨、田丽华、韩太权、张利军、施光华、韩镇伟、叶晓跃。正是他们为学校的创建付出了艰辛,贡献了智慧,做出了贡献。是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成就了“十八棵青松”的美丽传说,是他们让“十八棵青松”的美名流传于今、启迪于后。

  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如:当时主持工作的岑遥副校长,办公室负责人顾荣生(后调离我校),特邀到校工作的浙大退休老师吴官熙,政治辅导员韩太权(后调任校教务处高教研究室工作)等都先后逝世。但他们的精神不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他们中的有的人已经先后调离我校,如当时的党委委员、副校长赵大中(离休干部),校党委委员、总务处长郑再荣,政治辅导员张利军、田丽华(后调任校报编辑室副主任),图书馆的叶晓跃等都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调离我校。但他们都关爱着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关心着学校的点滴发展。

  今天,在浙江科技学院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成果之际,仍有必要发扬当年“十八棵青松”的艰苦创业精神,让更多的“青松”在我校发展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者为原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地址:浙江·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