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 格劳勃纳教授)1980年下萨克森州(以下简称“下州”)科文部在北京的访问,取得了许多成果,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加强中德在高校领域的合作。当时中德高校之间的合作仅在中国个别高校有所体现,比如当时的上海医学院以及同济大学。我们下州科文部部长就建议,如果要加深中德在高校领域的合作,就必须推进中德在应用科学大学层面的合作。众所周知,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方面一直偏重于理论性,理论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亚洲的高校都具有这个特点。这就是浙江科技学院跟德国FH合作的肇始。

    这是1980年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在1985年,下州科文部向杭州派遣了一支代表团,主要进行前期的联系和会谈工作。我作为成员参加了这个代表团。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的领导与我们进行了会谈。虽然那时的条件比较简单,我们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双方的会谈,并和浙江省政府达成了一个会谈纪要,是和当时的负责科教文的副省长一起签订的。

    在访问杭州之前,我们代表团也在讨论,我们能够做什么?得出的结论就是,邀请中方教师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到下州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和进修。后来省州签定的协议,明确中方教师和技术人员到德国参加进修,教师每人一年,技术人员每人半年。这项措施得以持续性地定期实行,进展顺利。前后共有约40人左右从杭州来德,接受了进修和培训。这是一项很好的合作,为当时的中国同事们提供学术深造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会谈中,中方向我们表达了获得有关技术设备帮助的愿望,当时我们代表团不能对此作出明确的答复,因为这须由州政府决定。后来,当时的下州州长阿尔布莱希特博士又向联邦德国政府请示,希望德国政府能够参与此事。德国政府就委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提供相关的支持,在这个框架下,定期向杭州派遣人员,组成了一个“GTZ”团队,该团队由3人构成,其中有一个作为项目领导,当时是我;另外两位分别是来自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两个领域的专家。这个团队的工作由“GTZ”资助,并额外派遣4到6周的短期专家。

    以上种种工作的共同目标就是,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模式作为模板帮助中国高校实现发展。德国FH的学制一般为3年6个学期,通常还有一个“实践学期”,德国FH将实践学期融合到总学制中,也就是说整个学制为3年左右,6个正常学期加上1到2个实践学期。我们尝试在杭州的学校推行实践学期,并得到了来自中国同事的鼎力支持。

    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在1992年10至11月期间,我们和杭州应用工程学院在宁波举办了一个大型论坛,讨论并达成了我们未来的合作和发展道路。论坛达成了一份会谈纪要,并于1993年1月由我和当时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校长签字生效。

    我于1993年6月任期满后退出了该项目,接任者是来自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的哈耶教授(Hey),据我所知,他在杭州工作了2年;接下来是另一位接任者,来自德累斯顿应用科学大学,也是2年。

    1996年,当时的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中国,总统要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进行参观访问,高校也是其中之一,他希望同时能够参观一个中德合作的项目,当时杭州应用工程学院恰恰是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模板的,于是就选择了这个学校。毋庸置疑的是,总统此举也表明了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本文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王兆义)     


地址:浙江·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